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,本周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。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公共事务周的主题是“食品安全,人人有责”。回顾过去五年日本粮食安全公关周的主题,我们可以看到供给侧的转向,从“培育粮食产业支持乡村振兴”,到“保粮食保中国碗”,再到“实施大粮食计划确保粮食安全”,再到“加强法治保障粮食供应和安全”,再到今年的“保护粮食人人有责”。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1.4万亿斤,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在连续10年超过1.3万亿斤。在此背景下,为什么要注重节约,保障食品安全?粮食安全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,减少粮食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。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人均粮食库存量超过1000公斤,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公斤安全限量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从“吃饱”转向“吃好”再吃营养健康食品,需求总量不断增加。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工业经济实验室测算,我国粮食年消费总量约为1.66万亿斤,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消费者总需求,出现近2000亿公斤的赤字。 另一方面,全球l 气候持续变化,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严峻,粮食增产难度加大。加之国际形势复杂等因素,我国粮食安全继续面临重大压力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就等于增加粮食产量。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、改善粮食安全的“隐形沃土”。对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。说到吃饭省钱,“CD策略”很有名。此举显着改变了十多年来的社会消费氛围,有效提高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。合理摆放食物、打包剩菜等行为,已经从“丢面子”变成了新的社会潮流。就外卖餐饮而言,提供小份量并减少浪费已变得普遍。在萨当前,需要看到的是,在餐饮消费中,特别是在公司宴会、婚礼等场合,仍存在过量饮酒、过量点菜等浪费现象,有必要将“光盘行动”进行到底。节约粮食不仅仅体现在餐桌上。当前,粮食采收、储运、加工、销售、消费各个环节都要杜绝“泄漏”。据有关组织估计,每年有超过22.7%的粮食,即约9200亿公斤,被损失或浪费。如果我们能够挽回一半的损失,我们就可以养活 1.9 亿人一年。 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》显示,到2035年,如果我国粮食收获、储存、加工、消费等环节损失率各降低1至3个百分点,三大主粮损失可减少1100亿公斤左右。相当于额外增加了1000亿公斤的生产力。通过减少损失来生产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保鲜、减少损失、治理浪费活动,并逐步制定了综合方针。覆盖整个谷物产业链、涵盖治理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。 2021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食物浪费法》颁布,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节约原则。同年,《节约粮食行动计划》出台,对粮食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、消费各环节提出减损要求。 2024年6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将实施,专设食品安全章节。同年十二月今年,公司公布了《食品行业保鲜与废弃物行动计划》,进一步明确了全链条减少损失的路径。随着制度的保障,减损效果逐渐显现。数据显示,在机械收获过程中,我国三大主粮小麦、水稻、玉米机械收获损失率分别为0.93%、1.76%和2.06%,比2021年减少1至2个百分点,三年累计减少粮食损失500亿公斤以上。节约粮食、减少食物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全社会的参与。每个人既是实践者,又是受益者。正如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公共事务周主题倡导的“食品保鲜,人人有责”,大家要树立“减损就是增产”的观念,共同监控食品安全的每一步。加强保鲜,让每一亩“看不见的良田”还库,不断构筑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。 (作者:中国经济网修平) 经济日报记者:中国经济网理论评论频道正在接受投稿。原创评论及文章理论报告可发送至cepl#ce.cn(#替换为@)。更多信息请参见《经济日报》、《中国经济网评论》、《理论频道》征文。
(编辑:张梦雅)